低代码+RPA+BI深度融合,如何重塑企业数字化运营架构?
本文作者:得帆低代码解决方案专家陈小波
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,企业的运营架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。随着低代码概念逐步覆盖到各行各业,以及技术、产品能力的增强,低代码产品正被越来越多企业CIO关注。
传统运营模式由于依赖大量人工操作和复杂的系统架构,导致流程繁琐、决策滞后,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。低代码、RPA(机器人流程自动化)和 BI(商业智能)的出现,为企业突破困境提供了新的路径。这三者的深度融合,有望重塑企业数字化运营架构,实现从数据采集、处理到分析决策的全流程优化,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低代码、RPA、BI产品关键特性
01低代码
低代码平台以可视化开发为核心,通过拖拉拽组件和配置参数的方式,即可快速搭建应用程序。它打破了技术壁垒,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参与应用开发,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,降低了开发成本。同时,低代码平台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,能与企业现有的系统无缝集成,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业务需求。
02RPA
RPA能够模拟人类在计算机上的操作行为,按照预设的规则自动执行重复性、规律性的任务。它可以跨系统、跨平台运行,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、整理和传输,如财务报表的自动生成、客户订单的自动处理等。RPA具有高效、准确、可7×24小时运行的特点,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,减少人为错误。
03BI
BI专注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,它可以从企业的各个数据源抽取数据,进行清洗、转换和加载,构建数据仓库。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,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展示,如生成各类报表、仪表盘、数据可视化图表等,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直观、准确的数据洞察,辅助科学决策。
低代码、RPA、BI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
01低代码与RPA融合
低代码平台为RPA提供了更便捷的开发和部署环境。通过低代码,企业可以快速搭建RPA的需要管理界面和流程编排工具,补齐RPA领域不擅长的业务单据数据填报、补齐、待办任务收发等场景。
同时,RPA可以作为低代码应用的自动化“业务”执行引擎,实现更快速的业务流程的自动化,如在低代码搭建的采购管理系统中,RPA自动完成供应商信息的标准化信息采集和订单的提交,低代码平台构建审批流程进行审核和跟踪。
02低代码与BI融合
低代码能够快速搭建数据采集和录入应用,为BI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来源。
同时,BI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通过低代码开发的应用进行可视化展示和交互,方便业务人员随时查看和分析数据。例如,通过低代码搭建的销售数据分析应用,结合BI的分析结果,实时展示销售趋势和业绩报表。
03低代码、RPA与BI融合
RPA负责自动化采集和处理数据,为BI提供准确、及时的数据基础。BI对RPA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,生成有价值的洞察,然后RPA根据这些洞察自动执行相应的业务流程,实现数据驱动的自动化运营,低代码接收RPA计算或处理的结果数据,进行可视化业务前端展示,实现前端人机交互。
如RPA定期采集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,进行大批量的数据处理,BI分析后给出库存预警,RPA自动触发补货流程,前端提供给低代码平台构建的业务系统,业务人员负责在业务系统进行跟踪、管控和干预,通过多种先进手段融合的方式,极大的提高业务流程标准化。
典型案例
某大型金融证券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就引入了低代码、RPA 、BI的融合方案。
- 低代码构建基础数据配置模块:通过低代码平台,快速搭建了相关管理基础数据的系统。
- RPA做海量数据的处理和整合:RPA读取低代码平台构建的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,将得到的大量数据,与内部既有海量数据进行整合、计算、处理,生成需要的中间业务数据,并推送给低代码平台数据库。
- 低代码平台根据中间数据生成业务需要的审批流程、管理表单。
- 业务人员在低代码流程表单、处理逻辑中进行必要的数据补齐、处理,完成流程审批或业务处理。
- RPA抓取结果数据进行必要的数据关联和统计,生成结果数据,推送给BI模块进行可视化展示。
- 低代码平台进行必要的结果数据、中间数据的归档等。
通过引入低代码、RPA和BI融合方案,企业极大提升了标准化流程的自动化处理效率,对比传统单一的依赖低代码或者高代码的建设方式,整体建设效率提升了约30%,并且业务流程标准化得到极大提升。
结语
低代码、RPA和BI的深度融合,为企业数字化建设架构的重塑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融合方式。通过合理选型和应用,企业能够更高效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、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决策的科学化,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生产力。